澳洲勳章( Order of Australia)包括綜合類勳章和軍事類勳章。綜合類分為四個級別,分別為澳洲同伴勳章(AC)、澳洲官佐勳章(AO)、澳洲員佐勳章(AM),以及澳洲勳位勳章(OAM)。
今次有三位華裔獲得澳洲員佐勳章,三位獲得澳洲勳位勳章。他們接受了SBS中文的訪問。
LISTEN TO
澳洲國慶日多位華人獲授勳
SBS Chinese
26/01/202205:31
READ MORE
【澳洲日】授勳名單公佈1040澳人獲殊榮 女性佔比近半創新高
林敬賢
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醫學院的病理學主任林敬賢(Alfred King-yin Lam)教授獲頒澳洲員佐勳章。他一輩子埋首醫學研究和教學,半生在香港,半生在澳洲,在不同的地方做著同樣傑出的貢獻。
在職業生涯上,他雖然中途結緣澳洲,但當年其實「完全沒想過移民」。他1988年畢業後,在香港大學研究十載,期間參與國際病理學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香港醫學組織聯會等機構的國際交流,令他「小有名氣」,因而獲得澳洲院校的邀請。從2001年開始,林敬賢先後為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和格里菲斯大學開拓醫學院的研究和課程。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他坦言當年年輕,對澳洲的情況一無所知就很放鬆地過來,來到才發現這裡非常缺乏醫生和醫學學者,而庫克大學所在的Townsville對比香港就如鄉下。他笑言,除了幾位老移民婆婆,「我基本是當地第一個香港人」。
驅使他適應、留下的,是澳洲在西方國家的國際聲譽。他坦言香港醫學界的國際地位不高,在香港要比在澳洲付出更多、做出好很多的成績,才能被國際所看見。
可能我在香港做得更叻,但在澳洲才能更受亞太地區認可。
有了這種對比,他感覺在澳洲更加易發展事業、更加能一展所長,加上漸漸覺得澳洲的生活很舒服,於是一邊教書一邊研究,便度過了二十年。期間他到各地交流、講學,參與國際病理學機構,也獲港大、昆大和鄭州大學等頒發榮譽教授。
回憶香港歲月,林敬賢表示成功的關鍵是「肯捱」,因為當年的香港社會資源充足、多勞多得,令他在學術上、人際網絡上、經驗上都獲益良多。雖然他口中「嫌棄」現在年輕人不夠勤力,但其實很積極幫助他們。
作為港大澳洲校友會昆州主席,他除了照顧初來昆州的年輕校友,對其他香港年輕人也是幫得就幫。他也憑著在港人脈,幫助想去香港實習交流的本地華人學生尋找機會,加強兩地交流。對於今次獲政府授勳,林敬賢感謝提名他的本地學界同仁,令他充滿作為香港移民憑自己努力獲得認同的自豪感。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歐彩霞
祖父從海南島下南洋、由大馬移民南澳的第三代華僑歐彩霞(Cathy Chye Yah Chong),獲頒澳洲員佐勳章。她在澳生活53年,前半生服務醫療系統,後半生奉獻華人社區。
歐彩霞於1968年以澳洲政府的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赴阿德雷德修讀護士,並擔任安老及深切治療部醫護38年,因此對疫情期間前線醫護感同身受,對目前人手緊張、日夜加班的狀況非常擔憂。
記者問及她的職業生涯,她沒有提到資料顯示曾在皇家阿德雷德醫院、Flinders醫療中心、醫療服務管理學會等擔任的職務,反而回憶起當年身為人母,一邊全職醫護工作、一邊兼職進修各種醫護資格的艱辛歲月,「所以我特別理解那些要工作的媽媽。」退休前,能講流利華語的歐彩霞已積極轉變身份,投身社區活動,服務本地華人。她是澳洲海南同鄉會的南澳會長,曾兩次前往中國尋根,她希望疫情過後也能帶兒孫回去看看。
Cathy Chye Yah Chong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她也是南澳華人福利會會長,並在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Adelaide Festival Centre基金會、政府的多元文化事務委員會、南澳BreastScreen、阿市中國城協會、扶輪社等機構擔任代表、董事、顧問和主席等職務,也為當局的多元文化社區醫療政策提供意見。
為表彰歐彩霞的貢獻,南澳政府在2019年授予其年度州督多元文化獎中的傑出個人成就獎。而今次更獲聯邦政府授勳,她認為是對其工作的一種認可,也希望繼續為社區作出貢獻。她說:「我73歲,還很年輕!」
Cathy Chye Yah Chong (right)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劉化鶤
澳洲工程院院士、伍倫貢大學(UOW)超導與電子材料中心傑出教授劉化鶤(Hua Kun Liu),獲頒澳洲員佐勳章,以表彰其在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劉化鶤來自中國,曾任教於中國瀋陽的東北工學院(後為東北大學)。她1986年移居澳洲,先在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材料系開展科研工作8年,隨後於1994年在伍倫貢大學創建和領導能源材料研究項目,至今已28載。
作為澳洲研究委員會的教授研究員,她還參與澳洲電動車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項目。回首在澳洲這36年科研之路,劉化鶤最引以為傲的是桃李滿天下。「(這些年)培養的95名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後,一部份留在澳洲,大部份回到中國,還有的在其它世界各地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Hua Kun Liu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至於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她則謙遜地表示:「實際上工作都是我的同事們、研究員、還有研究生(在做),他們做的工作更為之多,在實驗室裡他們經常會工作到夜裡。」
取得的成果歸功於這些在前線做研究的人員。
她也感謝中國的培養:「畢竟是我們在中國受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還唸了研究生……這些中國的教育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能在澳洲開花結果。」
劉化鶤的丈夫竇世學教授在2019年已獲頒澳洲員佐勳章。對於夫妻兩人先後獲得這一殊榮,劉化鶤說:「我們很高興,澳洲給了我們榮譽。我們非常感謝澳洲的人民和政府。我們做的貢獻不僅是給澳洲,也對發展中國和澳洲的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Hua Kun Liu and Shi Xue Dou visite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2014. Source: BIT
READ MORE
Australia Day:刘化鹍院士获员佐勋章 36载深耕能源材料
雷麗娜和楊倩
剛剛在去年的東京殘奧會代表澳洲隊奪得兩枚乒乓女單金牌,此次又獲頒澳洲勳位勳章,雷麗娜(Lina Lei)和楊倩(Qian Yang)都向SBS普通話組記者表示,感到非常驚喜。
雷麗娜說自己的第一感覺是「不可思議」:「就是這麼快得到這一榮譽,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
即便與楊倩互通有無後,她依然不敢相信新移民來澳僅四年多便獲得這一殊榮。
楊倩則說,起初收到通知都不知道這是一個甚麼獎項,在查詢後才發現如此重要。「很希望可以得到它,最後能得到它很開心。」作為專業的乒乓球選手,雷麗娜、楊倩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一年移居澳洲的。
Chinese Australian table tennis players Lina Lei and Qian Yang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Helen Chen
在此之前,兩人可謂「久經沙場」的老將。雷麗娜在2004年便開始了自己的殘奧之旅,隨後自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始,先後奪得5金3銀,包括2枚女單金牌,在東京殘奧會所獲得的是她第三枚女單金牌。
楊倩則在16歲的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殘奧會,有過1金3銀的好成績,在去年第三次參加殘奧會時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枚女單金牌。
在澳生活四年多,雷麗娜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
我可能也完成了我的夢想,現在更多享受乒乓球。
說起當時移民的初衷,雷麗娜和楊倩都說更多考慮的是在此生活的適宜程度。雷麗娜說:「對我來說,初衷是找一個英語國家,提高英語水準。經過一段時間,生活節奏挺適合我的,才最終決定長期生活在這裡。」
與麗娜同期來澳的楊倩幾乎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而移民,兩人曾經還是室友,共同經歷過諸多新移民都能體會的適應期,也一同在來澳兩年後重拾職業生涯。
談到此次獲頒OAM的意義,雷麗娜表示:「也不是我們特別厲害,確實是因為職業特殊性決定了。給我們這個勳章,對我們來說也是職業生涯的認可,很榮幸,讓我們能更融入這個社會。」
在她看來,在拋開身體的局限後,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這一過程本身就會帶來很多進步。
「殘奧會就是給殘疾人更多(機會)參與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不是說身體有殘缺,就被社會拋棄了,其實你也可以做到自己的最好,跟奧林匹克的精神是一樣的。」
而兩人下一步的目標也同樣簡單:盡力做到最好,認真對待每一場訓練和比賽,對得起這枚勳章。
陳月蘭
準備慶祝88歲生日的陳月蘭(Leila Yu Lan Chin),因對達爾文華人社區的竭誠服務而榮獲澳洲勳位勳章。
陳月蘭在台山出生,12歲到香港住了7年,1953年婚後來到達爾文,一家定居於此已經將近70年。剛到澳洲時,「我不會英文,也不識字,也不會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下,她每天學一點,說一點。她笑言:「現在我已經會說很多了。」
到今年5月,她已在達爾文中華會(Chung Wah Society)服務30周年了。說起服務社群的初衷,她說:「我喜歡煮餐,喜歡大家老朋友(在一起),幫助別人。」陳月蘭會召集大家,組織節目,並且施展廚藝,為長者準備食物。
Yu Lan Chin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我在中華會為老人服務,每兩個星期就會去一次。我會準備午餐,讓大家高興、聚會。大家過來打麻雀或者做其他事。大家見到彼此都很開心。我們還有museum(博物館),大家也會去看。」
她廚藝了得,中餐比如白切雞、豉油雞不在話下,偶爾也會煮西餐。「老人家喜歡吃雞,有時就會加薯仔、青豆、粟米,一起燜雞給大家吃。」
這30年的社區工作風雨無阻。她的大女兒Melanie每次就會開車送她去,然後傍晚時接她回家。車程大概15分鐘。通常陳月蘭在早上8點左右出發,然後下午5點多回家。
在媽媽影響下,大女兒從18歲開始一直在中華會做義工,同樣已經服務數十年。陳月蘭的家翁也在中華會服務。
(祖孫三代)都是做義工,我們中華會的人都不收錢。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她至今仍會去中華會:「我仍然會去,還是會煮餐(給大家吃)......在新冠疫情之前,以前有六七十人,現在就少一些人,四五十人。」
談及勳章,在社區工作數十年的陳月蘭表示「從未想過」,但非常感激。「出去幫人我心裡感到歡喜,但沒想過要獲得甚麼榮譽。我沒有收到甚麼信件通知我獲得這個榮譽,是中華會那裡告訴我才知道。 」
READ MORE
Australia Day:30年义工服务 陈月兰获澳大利亚勋位勋章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