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7月主动与香港传媒高层举行茶叙,分享对香港政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所引发争议及有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大楼的感受。他表示,通识教育导致「年轻人问题」、令他们变得激进,又形容自己在任内开始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
通识教育科,在香港2012年开始的第一届中学文凭考试中,被列入三三四新高中课程内的四大必修科目之一。根据教育局课程及评估指引,通识教育科旨在透过探究各类议题以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触觉。其中所选取的单元内容主题,对学生个人、社会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帮助学生联系不同范围的知识,扩阔视野。学生须运用从三个学习范围所获取的知识和角度,并推展至新的议题或情境,进行一项独立专题研习。报道,董建华发言后不久,中国随即发表文章,指董建华如此「感慨」,是由于香港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显示,年轻人思想变得越趋激进的根源在于学校,而通识教育则是重要因素之一。《环球时报》报道,通识教育科教材毋须送审,造成内容错漏百出。尤其令人担忧的的是,在无统一课本、无标准答案等诸多原因下,通识科逐渐沦为别有用心之人向青少年灌输政治立场的工具。同时,教师亦可自行决定教授内容,加上校方监督缺失,令通识教育变成「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Source: Wikimedia/ 湯惠芸
其实,近年香港已多次出现要求检讨「通识教育」的声音。报道,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表示,反对势力「绑架」了香港通识教育,香港政府不能让这种教育模式长时间被政治上激进份子所占据。他指出:「在『通识教育』这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科目上,教师的教学自由度比其他学科大得多。举例,在历史课,唐朝不可能变成汉朝,知识不能随意更改;但『通识教育』就不同了,有比较激进的教师以『课外实践』的名义,带学生到反对派的游行集会现场,(学生)很容易就在激进示威活动参与其中。」就通识教育的影响而言,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于2015年进行研究,访问接近三千名中五学生,了解中学生公民价值与政治参与。结果发现,「通识元凶论」实在缺乏足够理据。报道,当受访者被问及认为在公众地方进行大规模示威行动是否能带来改变,喜欢通识科及不喜欢通识科学生两者对此的答案都没有明显分别;而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在过去12个月参与政治活动(包括「占中运动」)的次数也不太高,只能说喜欢通识科的学生相对其他学生稍为活跃。
The Chinese national emblem at Hong Kong's China Liaison Office is splashed with paint by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ers Source: Kydpl Kyodo
此外,结果亦发现,学生预期或实际参与政治的程度,大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非是否对通识科感兴趣;这些因素包括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议题的理解力、公民参与能力等。调查结果更指出,喜欢通识科对改变学生的政治取态没有显着影响,反而令他们更容易跳出自己的社会位置,全面审视公共议题。
事实上,在董建华作出上述言论后,香港教育局亦已随即反驳,认为指控缺乏实质证据。若然继续纠缠通识科是否导致香港年青人变得激进的「幕后黑手」,只会阻碍社会确切了解年轻人为何对政府施政如此不满的真实原因。
Protesters are preparing to hit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again on Sunday. Source: A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