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能否帮助“香蕉人”的身份认同?
2019年SBS国家语言大赛刚落下帷幕不久,本届比赛收到了来自全部州、领地的近3600份参赛作品,涵盖90种语言,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语,德语,日语和澳大利亚手语。
由于今年是联合国国际土著语言年,比赛还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来自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语言作品。
2019年第四届SBS国家语言大赛比赛旨在鼓励澳大利亚人对学习外语的热忱,希望通过民众的参与,推广澳大利亚语言文化的多元性。
来自悉尼社区语言教育学院中文项目的经理吕崇伟老师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其实成绩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
作为一名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吕崇伟老师非常鼓励华裔子弟学习中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吕老师在他的公众号里引用联合国移民署的一份报告:2017年全世界有大约2.58亿人自愿或非自愿地离开自己的故土,去到一个不属于他们母文化的地方生活,这些人和他们的下一代都可能面临身份认同或文化认同的困惑。
吕老师特别提到,今年10月初他应邀去参加华人作家Monica Tan的新书发表会。
他介绍道,Monica 是澳洲出生的华裔第二代,父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
她的新书《陌路国土》(Stranger Country))谈的是她寻找自己身份的一个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华二代,当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虽然不太会说中文,但却迷上了那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
而当她越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多样性,越引发她对生长的澳洲大陆产生好奇,尤其是原住民的文化。
因此,Monica辞去了在The Guardian澳洲版文化副主编的工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独自驾车去探索这块土地白人、原住民和华人的历史与文化。
吕崇伟老师认为,Monica这个举动特别的地方,是她花时间去探索几种存在于她身上的不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