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Norris的两个在上海实习的朋友最近回澳洲的时候告诉他:Michael,从你之前在中国的时候到现在,中国最大的变化是,很多时候你可以出门不带现金了。这让Michael很感兴趣。他对自己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经历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用现金的时候很多,验钞机到处都是。他大概2年没去中国了,想去看看中国是不是实现了无现金化的改革呢?最近,他刚好有机会去上海,便就利用这次机会做了一个不带银行卡和现金只带手机旅行的试验。
Michael在旅行的过程中,有一些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用手机支付。人们印象中不怎么擅长下载手机应用的中老年人也在使用手机支付。会看到有些爷爷奶奶辈年龄的人在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去买日常用品,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不过,只用手机进行支付的旅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Michael在接受SBS普通话节目采访时表示,大部分的商店都会把支付方式的标志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大一点的商店外会有支付宝和手机支付的标志,有些小的商店,可能需要询问才能知道。有些时候,他也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出租车,并不是所有的出租车都接受电子支付。还有地铁,有些地铁站支持电子支付,有些不支持。他有一次在地铁站给公交卡充值的时候,发现不支持手机电子支付,所以需要寻求排在他身后的人的帮助,他通过电子支付的方式和对方交换现金,然后再给公交卡充值。中国人可能会认为从国外来的人可能压根不会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这一点也让他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信任感也很重要,他在采访中说道:在地铁站,一位陌生人靠近跟你说我给你电子转账100块,然后你换给我100块现金好么?我想给公交卡充值。你会觉得很奇怪。
关于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问题,Michael也并不是没考虑过。他说,他看过一些网络安全的报告,尤其是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探讨了不少网络安全的问题。具体来说有,免费网络和充值站点安全等问题。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他在用手机电子支付的时候,一般不会用免费网络或商店提供的网络,而是切换成自己的电话网络来进行支付。他不怎么担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用一段时间支付宝的话,系统会分析使用者的消费习惯,并且会通过打折等优惠信息给使用者推荐餐馆等产品。比如,系统分析出Michael喜欢川菜和湘菜(看来是能吃辣的主儿),所以会给他推荐四川或湖南菜馆。
Michael也知道,使用这样的支付系统,意味着会把相应的数据提供给对方。不过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它们会努力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他也设想过,如果它们被发现把数据提供给第三方,那么会让用户对它们产生不信任感,人们就不会再使用了。这样的丑闻对它们会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这会促使他们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
Michael对澳中两国的去现金化电子支付方面的进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去现金化支付方面做的都很不错。澳大利亚的感应式支付方式非常流行。他表示,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应该统计过,在澳大利亚,80%的转账都已经不用卡了,人们从ATM提取现金的高峰也是在好几年以前大概是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去现金化趋势正在进行。不过,中国的手机电子支付方式的进步也令人吃惊。从两面性的角度来看,两个国家都往去现金化的方向走。只不过走的路径有所不同,中国注重手机支付,感应式支付在澳大利亚更流行。基于这样的情形,他认为都各有优缺点。如果从支付的过程来看,感应式支付要比手机电子支付更快捷。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应用可以分析你的消费习惯等方面来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能更超前一些。澳大利亚在去现金化方面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不过如果可以减少非现金支付的手续费,在即时到帐方面有所进步的话就更好了。今年年底澳大利亚可能会有NPP(New Payments Platform)新的支付平台,可能就会有所改进了。这些只是很小的障碍,大的变革和方向已经明晰。
他还对前往中国旅行的澳大利亚人作出了建议,如果是经常往来澳中两国的人,用手机支付是行得通的,并且更方便。如果只是去旅游的,他觉得办个中国的银行卡并且开通手机支付有点儿麻烦。需要看具体情况来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