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在部队当兵时被借派去编辑《朝霞》一刊。后来,他也参与创办了《三联生活周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还担任过《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
钱钢现在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hina Media Project)主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
1976年8月,23岁的钱钢以救灾队员的身份来到唐山,同时也帮助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8年后,他又以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重新奔走在刚刚复苏的大地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获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1987年金钥匙奖。
书中的部分章节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许多香港人都“读着钱钢的文字长大”,导致钱钢出现在香港大学时,有同学疑惑“原来他还活着啊”。
比较1976年地震当年自己的报道风格,和1986年出版的书,钱钢说,他是“喝着红墨水长大”的人,在1976年主要还是以宣传的形式,给营救人员和改建工作唱赞歌。而1986年时,自己的思想变化了,又得到编辑部的允许,他以唐山灾民为中心,直指人性,一层层地拨开灾难本身,写出了令人震撼的《唐山大地震》一书。
在当年没有移动通讯的情况下,他大量运用了现在被称为“口述历史”和“调查报告”的新闻方式。
目前,钱钢从事的媒体研究主题是“语象研究”。分析报刊上表征性用语的频度,呈现社会与政治的演变。通俗来说,就是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官方媒体用词的频度,来呈现其反映的社会和政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