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对象。孩子会内化与父母交流中学到的社交模式,也会把这个模式外化到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
黄医师分析了四种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模式:高要求,宠溺,虐待和高情商。她重点同刘江谈了高要求和高情商的交流方式。
交流方式
澳洲华人中,父母可能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黄医师说,在高压高要求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低自尊,没有自我。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我’,只有父母。他们长大后往往会很迷茫。并且他们在于他人交往中会过度察言观色,纠结别人的一言一行。长大后,自己也可能变成严厉的父母。容易患焦虑症。
高压下长大的另一个极端,是一直反抗。这些孩子可能会发展边缘性人格障碍。他们十分好斗,总觉得别人在伤害他。他们内心空虚,不会理性分析一件事。时而过度理想化对方,时而过度贬低别人,情绪波动很大。他们在和人相处中总要显示出自己的强势。过度宠溺孩子的父母,有可能培养出无边界感的孩子。最极端的是孩子会发展出反社会人格,认为事事要顺自己的心意。
Source: Getty Images
虐待的家庭,包括家中有人酗酒、赌博或滥用毒品。这样的家庭在澳洲华人中数目不多。
黄医师重点推荐了情商教育emotional coaching,提倡奖罚有明但不体罚或训斥的沟通方法。比如幼儿的哭泣,其实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这时与其说“不许哭!”不如问孩子“这么不开心,是不是因为……”。
黄医师说,如果父母从小就学会观察并且疏导孩子的小情感、小纠结,孩子在四到五岁时,就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她还强调说,口头伤害也是虐待。当孩子不听话时,如果引导不起作用,可以尝试剥夺孩子最喜爱的东西,比如不能玩手机、不能见朋友等,效果比训斥或体罚好的多。
澳洲法律规定,3岁下6岁上儿童不可体罚。3-6岁之间,不可以打头部以上,手可以轻拍屁股但是不可以留痕。不可用器具打孩子,只要留痕就是家暴。家暴事件的调查会对孩子和整个家庭造成伤害。
如果孩子“逃避,封锁,保护”自己,可能不良沟通已经持续好几年。黄医师建议先放弃言语沟通,而转用写字。要长期坚持做。可以问孩子“爸爸妈妈是不是对你太凶了”,“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对孩子”。
对于父母英文不好,孩子中文不好的家庭,可以用语音交流,唤起孩子沟通的兴趣。父母如果能把自己的沟通能力传给孩子,孩子长大也会变成会观察、关心人的人。
共同努力
黄医师最后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修为。40%以上的原生家庭不如意。没有“模范父母”蓝本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是,自己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黄医师呼吁成就和快乐平衡发展。不要一位追求成就忘记抚慰情绪,也不要过度安全而缺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