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风气日浓?】专家:你我一小步、改变歧视文化一大步

Chinese Lion Dance group hopes to spread positivity in the community during the Lunar New Year amid COVID-19 pandemic.

Chinese Lion Dance group hopes to spread positivity in the community during the Lunar New Year amid COVID-19 pandemic. Source: Jin Wu Koon Dragon & Lion Dance Association

有本地心理学家认为,歧视华人的情绪虽然有加剧趋势,甚至或已漫延至国内的其他亚裔种群,但作为社区中的一员有时我们或许只踏出一小步,亦已足已构成巨大的改变。


要点:

  • 洛伊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澳洲华人去年遭歧视情况越趋严重。
  • 有其他研究亦有相同发现,并显示有关风气亦已波及其他亚裔社群。
  • 心理学家认为,歧视华人的情绪虽然有加剧趋势,但大众仍有机会从个人层面扭转歧视风气。

洛伊研究所有关歧视情况的研究认为,澳洲华人表示在过去一年内曾遭受种族主义威胁或攻击的情况严重。本地的临床心理学家马信诚(Noris Ma)甚至认为,有其他的研究证据显示,歧视华人的情绪有加剧趋势,已进一步漫延至国内的其他亚裔族群,情况与欧美的趋势相近。

「由2019年新冠疫情开展以来,中国人是首当其冲受到歧视,但好多的西方国家内的亚裔人士亦同样受到歧视,因为可能西人根本就不会分别中国人还是亚洲人。」

「而这些事件在澳洲本土甚或在美加亦有不少报导,而北美、美加等地,同样(有关华人被歧视事件)的数字亦高企。」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去看歧视的本质,歧视的本质往往是出于(对某个族种)的刻板印象,因为人的时间有限,尤其关注某一些事情时亦是如此,因此,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走徢径般,在大概有一个印象时,就会(以偏概全地)当对方是某种人。」

Noris亦解释,例如,媒体早几年报导有关伊斯兰国的绑架案及以残忍的方式斩首杀人的新闻时,大家的印象就会觉得所有中东人,好像都不是好人,或者都是残暴。

「所以当有这些刻板印象,而我们归咎于某一个族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族种刻板印象』,而当你接触到(属于该个族种的某人)时,因为你对之印象不好,你就会出现反应,例如避免帮助对方,甚至回避等行为,这时候就形成了族种歧视。」

「当然族种歧视在澳洲的法例上是不允许,亦是不对的,但是每个人心中有甚么想法,政府则难以监督,所以政府或官方只能监督一些可指证的行为。但心理学的研究却显示,当出现这观念,己足够造成社会的撕裂的现象,甚至是令某个族群遭受针对。」

「所以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及媒体都希望有更多更全面的报导,希望为大家能建立一个平常心,及用如实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情,以减少这些不必要、偏颇的观感,而为大家带来的伤害。」
Noris认为,要大规模去推动改变歧视殊非易事,但歧视的情况亦可从个人层面着手作出逆转。

「刻板印象源于无机会接触,例如一份西雪梨大学的研究亦显示,好多澳洲的白人,可能会误会新冠疫情与华人有关,但当他们被问到另一问题—觉得亚裔人士、尤其是中国人是否可靠时,他们会认为对方勤奋、做事认真、可靠,亦指自己愿意与对方工作及觉得合作上没有太多困难。」

「因此,我认为,破解刻板印象的一个好重要的方式,就是认真地与主流社会中、一些有可能误会自己的人有更多接触—即等如我们让别人看到,真实的华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有何价值观及如何处理事情。当双方真正互相了解,有些偏见或会获得平衡,以致慢慢消除。」

「我觉得对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但此之外,一些定期的共同活动与合作亦十分重要,例如随着本地华人社区的人数成长,我们的中秋节、农历新年,某意义上都已经为澳洲的主流群体所接受,即是说,虽然这个是华人民族社区的节日,但他们仍会享受其中,这些都会推动彼此互相理解、增进好感以及让双方全面地交流。」
另外,Noris亦指,有时华人亦需要学习西方人的社交期望,以致我们与对方相处时,可以切换自己的某一些行为,以符合对方的期许,但有时这个情况可能难以自知,而要靠熟识两种文化的第三者提醒,他更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借鉴。

「我以往在政府部门工作时,有一次堪培拉的一位高级官员到其部门进行视察,当时我们接侍这位官员时,双方的感觉亦良好,我们亦一同有一个工作午餐的聚餐。」

直至送走该官员,Noris亦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但事后Noris的直属上司就表示希望向他解释,为何该名官员在聚餐后似乎对他的印象转差。

「我的上司是越南人,他问我是否有留意,『在接待这名官员之初,他非常热情和你倾谈,但饭后他就开始不太与你谈话。』」

「他指,『其实你的能力与表现亦非常到位,但当大家开始吃饭时,你的嘴巴有食物,而你若仍然口沬横飞地说话。白人社会—尤其是在一些高级场合时,口中有食物的人是不会开口说话,情况与亚裔文化不同。所以,我能明白在文化上你并非特别粗鲁,但可能在跨文化的场合,你亦要避忌一下。』」

「如果哪位上司没有出声,我可能到今时今日也不能察觉。当有人解释我们就知道,这未必单纯出于种族歧视,或许只是因为我的某个举动与对方的文化期望不相符,而产生误会。当明白这一点,有时我们可能亦要了解对方有何文化期望,而在适当的场合作出切换,令自己更得体。」
当有人面对直接的歧视威胁及攻击时,Noris亦同时提醒受害人与旁观者,应作出正面积极的应对。

「例如,遇到有关的危险时必须高声呼叫,因为当遭遇街头暴力的情况—不论涉及歧视与否—一些街头出现的不友好举措时,很多时候旁观者可能亦未能意识到正在发生甚么事、反应不过来。或者当无人出声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即你不行动、我也不会行动,令被歧视者可能会觉得甚至被孤立。」

「所以,我建议当大家遇到这种情况时应高声呼叫,等如我们去推动提示,并尝试带动整个现场气氛,而并非被动性的等人帮助。(这样做)通常会出现的局面就是,旁观者—哪怕只有一个人—站出来,甚至乎是讲句说话,我们见到好多时就会有羊群效应—其他人就会相继出声,希望亦籍此控制场面保护自己,或帮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

「现场局面处理得好,好多时对我们的后续心理疗愈亦好有帮助,因为当我们觉得孤单时,我们会特别容易受伤害,因为当时有人在现场但无人帮助我,我们的恐惧感会增强,会担心是否自己特别没有价值,尤其是当我们是来自外来文化背景时,我们会特别感到受歧视。」

「如果你是(歧视事件)的旁观者的话,亦请发一句声,哪怕担心当时有危险,你不一定要冲上前对抗施暴者,但起码你要出声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

「因为旁观者出声是可能带动现场的气氛,亦会为社会带来一点正气,大众见到仍有人会『不平则鸣』,从而形成社会的正循环,尤其是我们华人,见到其他华人被欺负,亦应讲句说话。」

「另外一个好重要的帮忙,就是我并不一定要直接制止施暴者,但我亦可帮助保护受害者,例如带他/她离开现场,或者对其作出保护。这亦会传递一个信号去反应我们的社会是有关怀、亦并非冷漠的社会,而这些也是部份大家可以做的事情。」

更多精彩访问内容请留意本台足本录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