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在地域传播和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出各具风土人情的南腔北调,就成了方言。
语言的演变,方言的形成,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甚至同统治阶级的推广息息相关。犹如嫁接的种子,一种语言在新环境落地生根,被一方水土培育灌溉后,以崭新的内涵再次开花结果。
优胜劣汰往往不是语言交配所遵循的法则,但结果通常是其中一种成为胜利者,它在新方言中能更多保留最本质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句,同化甚至取代着其他语言成分;而在一些演变过程中,语言最基本的沟通功能被弱化甚至丧失,最终形成了许多曾是一家人,却说两家话的方言。
现 代普通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被称作国语,之前叫官话,更早又叫共同语。而历史上多次民族融合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着语言就是胜利者的方言这个道 理-谁的拳头大,谁先说话。洛阳话、建康音、唐韵、大都语,共同语在历朝 战争和集权分裂的过程中,演化成各统治王权以首都方言来官方推广的语言。
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上,汉语逐渐走出国门。于是,南迁北调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某种方言,也成为许多歪果仁口中的学汉语。
如 果说汉语拼音的四声调锻炼了外国人的舌筋,那么约定俗成且数量庞大的量词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汉语学习者的智商。一条裤子、一副眼镜、一顶帽子、一口锅等量 词,估计是一些听众朋友小时候做学习语文量词填空时感到头大的事儿。而这也恰恰让不少海外学汉语的学生大呼太烧脑子阻碍了他们学习汉语的进度。
学者史双元老师呼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多注重汉语交流的实用性,考虑取消这一类量词,全部由量词个来取代,相应地减轻海外学生的负担。
但是,学者陶敏博士认为,全部用个来取代其他量词,降低了汉语对事物描绘的生动性,有矮化汉语的嫌疑。
中国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随心所欲吗?方言和标准语言之间该如何妥协?对外汉语学习是不是需要改革?汉语要不要走向世界?两位学者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哲理盾与事实矛互不相让,令谢欣大呼过瘾。
欢迎大家收听由SBS中文普通话组全新打造文化时评栏目《文化苦丁茶之------汉语要不要走向世界?》
READ MORE
你的方言还能生存多久?——本期《文化苦丁茶》 话题
Source: sbs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