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由之夏”公民抗命自6月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回响。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中,大陆学生与香港学生在集会中的冲突也引发了澳大利亚社会,尤其是右翼社群对于中国学生的批评。
但在这些批评声中,却少有人关注“中国学生”——这个集体中暗含的多元性。事实上,在众多接受国家主义叙事的青年人的喧嚣声中,那些对当下形势有不同解读,对中国民主有所期待的“异议学生”往往由于恐惧选择了保持沉默。但矛盾的是,缄默的选择也让他们的存在被主流舆论所忽视。那么,这些异议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和澳大利亚社会的呢?当下的舆论空间有否对他们造成压力?
Several hundreds pro-democracy activists marched against a proposal to ban the pro-independenc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EPA/JEROME FAVRE Source: EPA
带着这些疑问,SBS深入采访对中国政治抱有异议的中国留学生,走近他们对于当下形势的感受的看法。
“我是大陆留学生,但我不是民族主义者”
方陆是今年刚刚从北京来到墨尔本留学的学生。对他来说,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相对多元的文化环境也符合了他对留学生活的期待。
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方陆说,最大的转变发生在大学。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隐晦地说起六四,天安门,以及建国初期的一些政治运动。那时候大陆的防火墙还不稳定,民众仍然有机会登陆维基百科。好奇的他上网搜寻资料,屏幕上的信息让他对中国政治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方陆离开中国时,恰值香港示威开始。因此,他也说自己有些侥幸能够避开国内媒体的宣传。而香港年轻人的精神也常常让他想起1989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在他看来,这一代香港人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香港,还是为了大陆中国。因此,他格外不能接受许多大陆学生阻挠香港抗议的行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陆依旧觉得愤怒:“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说的话,可是我们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 ‘五大诉求,缺一不可’ 实际上是一个很核心的价值,而香港同学也已经合法地租用了场地。可是我们中国同学一来就用语言辱骂对方,不让对方发声… 那在素养上已经输了。”同样来自中国大陆的一舟也十分认同方陆的看法。但让一舟更加担心的则是学生行为所折射出的问题:“如果中产家庭,接受过海外教育的年轻人都是如此,很难期待国内大多数年轻人会对政治更多批判思考。”
About 4,0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oycott their classes and attend an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at Edinburgh Place in central Hong Kong. Source: AAP
但面对当下澳洲社会中对中国留学生群体“一视同仁”的批评,方陆也感到十分矛盾:“一方面许多中国学生的确是倾向于盲从中国政府的,但另一方面,少数中国学生也的确是抱着‘睁眼看世界’的目的来到澳大利亚的。比如我自己就一直在暗地尽力支持香港抗争。只是出于人身安全考虑,我不敢像广场上那些学生一样完全站出来。但一视同仁地为他们贴上‘民族主义者’的标签非常不公平。”
对于一舟来说,澳洲留学则具有更多的意义。作为同志,留学澳洲让他看到了一种对于性别平权的广阔想象,也让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道路产生了更多思考。
在采访最后,方陆补充道:如果仅仅因为个体的“中国”身份而忽略他们生活的其他侧面,进而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那么恐怕无论是中国还是澳大利亚,都会离真正的自由精神越来越远。
READ MORE
澳洲大学里“港生” 与 “陆生”:该如何对话?
澳洲社会需全面了解中国留学生社群
方陆的担心呼应了近来许多学者的忧虑——如果舆论继续将“中共”划同于“中国人”,那么不仅澳洲社会可能会被拖入下一个“白澳”时代,许多原本认同民主价值的中国人也可能会开始走向北京一边,继而相信中共国家主义的叙事。
对此,几位异议学生都表示,中国学生群体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广场上的学生也远不能代表所有“中国学生”。一位学生亦引用刘晓波狱中陈述“我没有敌人”来概括自己对于亲北京学生的看法:“还是要相信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这些学生中可能会有一些人日后会反思今天的所作所为,他们并不是我们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在权力中心。”
那么澳洲社会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但或许也可以找到:耐心了解不同社群,保护学生中的敢言者,协同力量寻求改变。此外,同样重要的是,珍惜澳洲社会的自由精神与民主价值。
这条路很难,但相信前途不会是一片黯淡。
*为保护受访者人身安全,报道中采用姓名均为化名。
*作者为SBS中文普通话特约校园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