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为了避免“读音不准”等尴尬情况,不少海外华人都“一人双名”,但英文名往往是非官方使用的;
- 每年有数百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人在移居澳大利亚后,向官方申请要求放弃他们的本名;
- 小红书用户Gary因改名遭到部分网友反对。
Kevin、Steven、Tony或Andy,这些在中国移民和留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男性英文名,本来也可能成为梁宗祎的名字。
但梁宗祎表示,在2015年作为移民大军的一员,初次来到澳大利亚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不做“主流社会”的过客。
他说,为了融入,他做了很多努力。他埋头苦学英语,订阅澳大利亚主流报纸以了解新闻时事,甚至他还学习澳大利亚史。
“我还做很澳大利亚人的事,我走遍全国参加澳新军团日活动,听年长的老人聊二战的历史。”
这位29岁的会计师说,为了做100%的澳人,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我当时给自己规定,一周只能吃三次亚洲菜。”
抱着非常想融入的心情,在他拿到澳大利亚的永久居留权后,梁先生决定申请将自己的英文名官方化。
现在Zyon Langford是他的官方英文名。
寻找新名字
作为历史爱好者,Langford先生表示,1901年到1973白澳政策盛行,为了避免遭受歧视,一些华人移民逐渐将自己的中文名“英文化”。
受此启发,梁宗祎决定不再保留自己的中文名,包括姓氏。多伦多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同等学历和相似工作经历的情况下,有着亚裔姓氏的求职者收到的公司的面试通知数量比有着白人名字的求职者少。
Zyon Langford at his Australian citizenship ceremony. Source: Supplied
“不论是为了避免歧视,还是为了方便别人好读,我都觉得在改名的同时,也一定要把姓换了,”Langford先生说。
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姓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对中文名的拉丁化产生了兴趣。
例如,早在明朝,从欧洲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就将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和孟子的中文名拉丁化,译为Confucius和Mencius。
Langford先生如法炮制, 从自己的中文名中取出“z”、 “o”、 “n” 和“y”这四个字母,并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得到了“Zyon”这个新的名字。
至于姓氏,他认为Langford这个英文姓,是在发音上最接近他中文姓氏——“梁”的西化版本。
改名现象并不罕见
其实有不少在澳的华人,都有意愿正式更改自己的姓名。
其中,为了适应国际和英语环境,使用中文名的“西化”版本是不少人的选择。
根据维州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记处(Births Deaths and Marriage Victoria )的数据,在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有300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人向登记处递交了申请,要求更改他们的名字、姓氏,或两者。而同期,新南威尔士州记录的数字是维州的两倍。
嘉欣是其中一员。
在澳大利亚生活了7年后,嘉欣说,在去年入籍之前,她申请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Kayan。“我喜欢别人叫我英文名多于中文名。澳大利亚人在叫我的中文名时,发音总是很奇怪”,她告诉SBS中文。
Jiaxin (a popular name in mainland China) wanted a name that was less common so she changed it. Source: Supplied
嘉欣说,她总对自己的中文名抱有“嫌弃”,因为嘉欣这个名字在90年代的广州太普遍了。而现在的英文名让她觉得自己很独特。
“这里没有多少人叫Kayan。但从小到大,我们班总有好几个叫嘉欣的人,”她说。
因 “改名”遭到反对
尽管Zyon和Kayan的“改名”受到了家人的支持,身边众人也没有什么反对声音,但小红书用户Gary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因向Births Deaths and Marriage Victoria申请改了一个“英文名”,而遭到了不少网友的反对。在Gary2020年发布的帖子中,他分享到,维州留学生只要来澳大利亚满一年,就可以去申请改名。
Gary He shared his name changing experienc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Source: Supplied
“英文名只是一个名字,没有合法化,很多时候还是要用中文名拼音,有些时候非常麻烦,”Gary说。
随后,他写道,改名后,他可以在世界各地使用他的英文名字。
“不管是银行账户还是订机票,就算回国坐火车也可以用英文名订票。”
不成想,他的经历竟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一位中国家长在他的帖子下评论道,自己的孩子都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但他们还在使用中文名。
还有人质疑Gary使用英文名这一行为,是否“光荣”。
“中文就不方便叫出来是吗?我留学五年没用过英文名,”这位用户评论道。大多数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英文名字,除非他们的中文名字很容易发音,例如Ming、Ting或Ling。
"You kids, my children were born in Australia and they still use their Chinese names," said a parent who responded to Gary's post. Source: Supplied
Gary的分享也引起了留学生群体的共情,他们称,自己的中文名确实很难读,有英文名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要在国外生活得方便。
Gary also had his new name recognised by Chinese officials. Source: Supplied
专家分析中文名的蕴意
大多数的中国准父母在给新生儿起名时,都会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放在名字里。
迪肯大学研究助理杨凡告诉SBS, 中国文化里中有“人如其名”的说法。
杨女士说,以自己的名字为例,一个简单的“凡”字,寄托了父母希望她能够幸福安稳度过一生的美好期望。
而一些中国大陆的父母也会从特殊历史事件中寻求起名的灵感。
杨女士说,以“建国”这个名字举例,对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出生的许多男孩来说,“建国”无疑是爆款名字。
根据中国人口统计显示,全中国有近98万叫“建国”的人,而其中有30万叫“建国”的人,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
Fan Yang, a researcher and PhD student at Deakin University, believes everyone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change their name. Source: Supplied
而“建国”这个名字,在1949年之前还极为罕见。
同理,2008年的中国奥运热情也引发了重名麻烦,当年有3000新生儿得名奥运。
杨女士说,尽管中文名意蕴深远,“但每个人都有更改姓名的自由。”
“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导致一些网友对别人“改名”这件事,展现出极端的、非理性的、好斗的态度,”她告诉SBS中文。
新名字 新起点
Langford先生表示,自己现在的英文名帮助他与过去的不愉快经历和解了。
因为宗祎名字中的“祎”(yi)不算是一个常用字,于是在很多场合,他都被错叫为“zong wei”。
“从小到大,我的名字都被中国人念错,(到澳大利亚以后)又被外国人叫错。”
“于是我想要一个新的开始。我认为与其抱着自己的文化一成不变,不如主动做一些改变。”
他表示,种族主义者,总会因为他的口音和肤色,就把他当作“局外人”。尽管现在的他不再寄希望于英文名——通过一个“西化”的名字,就能更容易地融入英语社会。
但他对于改名这件事,从来没有后悔过。
“作为一名移民,我认为你最终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身份,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善良、思想开放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你。你不需要去证明你是他们中的一员,”Langford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