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欧关系:欧方谁主沉浮?

对于德法两国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习近平最近访问欧洲三国,欧洲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利用欧盟内部的分歧,但远未达到让欧盟国家疏远美国的程度,美国仍然被认定为欧盟最可靠的盟友。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Visit To France - Day Two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and his wife Brigitte Macron,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his wife Peng Liyuan pose with folklore dancers at the Tourmalet pass, in the Pyrenees moutains, as part of his two-day state visit to France, on May 7, 2024. Source: ABACA / Pool/ABACA/PA/AAP Image

要点:
  • 朔尔茨执政三年,努力掰开对华政、经外交;
  • 法国对华外交迅速升温;
  • 欧盟成员国对华各行其是,仍将中国定为制度性对手。
最近,中欧关系成了国际媒体关注的重点。不过,如果将欧盟国家看作一个步调一致的整体,在对华政策上大体一致,那是误解。目前对华态度,不仅欧盟各国态度不一致,欧盟高层内部与德国政府内部均不一致。更有趣的是,欧美政界多对马克龙的对中美两国的战略考量不以为然,但民调却显示,欧盟11个主要国家的民众却高度认同。欧洲政治舞台上,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正放开嗓子喊话并自由起舞,美国拜登政府却因左派阵营基本盘陷入以哈战争导致的严重分裂,无暇关注马克龙跳得正欢的政治辣舞。

朔尔茨执政三年 努力掰开对华政、经外交

朔尔茨(Olaf Scholz)于2021年12月就任德国政府总理,领导一个红黄绿三党组成的交通灯政府。就在他准备大展鸿图之时,赶上了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自那之后,朔尔茨对外要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被迫放弃“能源依靠俄国,市场依赖中国”这一保障德国经济发展近30年的经济战略;对内既要照顾人权派与自由派摆脱对华经济依赖的情感与呼声,又得考虑德国企业(其实也是德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朔尔茨的对华政策有如高空踩钢丝:在美中关系紧张时,要高调批评中国并表示要“去中国化”,减少对华经济依赖;一旦美国表态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时,立刻又如释重负,表示在对华政策上去风险化,不脱钩。在这种摇摆中过了三年多,如今早就流年暗换,将2021年摆脱对华经济依赖的承诺悄悄变成向北京提出平等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

德国企业界一直认为德国经济“去中国化”不现实,朔尔茨对华外交显然受德国企业主导,他曾两度率领本国大企业组团访华,据说不少德国企业为挤进这个豪华访华团费尽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就是德国企业2023年在中国投资了10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0亿元),在华投资几乎没有减弱的迹象。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大举投资,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松林(Ola Källenius)在接受德国公共广播公司ARD采访时表示。“退出这么大的市场是不可想象的,相反,我们正在扩大我们在这里的地位。”德国汽车行业的代表指出,德国有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依赖于中国市场产生的收入;德国汽车制造商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团队,欧洲在这些领域并不先进。

这种需要是双向的,随着美、日等国在与中国的往来中采取更尖锐的立场,德国的电子产品和电子技术,以及机械和化学品对中国尤显重要。

不过,朔尔茨政府内部显然有不同声音。5月5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访问澳大利亚时接受“7.30”新闻的采访,称过去德国未能意识到对俄的高度经济依赖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在已彻底改变了对华战略方针,以避免重蹈覆辙。

法国对华外交迅速升温

德国对华政策刻意保持经热政冷,法国则是全面升温。马克龙多次明言,面对中美两国,法国有自己的战略利益考量,不想再做美国的跟班。

马克龙最早对媒体系统披露这一想法,是在2020年11月20日接受法国期刊“Le Grand Continent”的访谈之时。马克龙详细谈了自己对欧中关系、拜登胜选后欧美关系走势的看法,其时,正值德国国防部长在“Politico”上发表署名文章《欧洲永远都需要美国》,呼吁强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马克龙表示,“只有在欧洲对自身严肃以待的时候,美国才会尊重欧洲这个盟友”。这次访谈中,马克龙强调了法国与美国价值观的细微区别,法国在社会民主,平等,文化等领域,和美国也有很大的不同,法国更重视平等。另外,法国拥有和美国不同的地缘政治需求,与非洲、近东中东及俄罗斯等的关系和美国与这些国家区域也不同,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他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评价之高,在西方大国领导人当中罕见,他称“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地缘政治概念,这是事实,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它的灵魂”。他认为欧洲的奋斗领域很广,挑战覆盖教育、卫生、数字和绿色四大版块,需要大规模投资,“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如果欧洲成功,将带动全球,中美会被我们的计划吸引,而这背后蕴含着的是与全世界和谐共存的理念”。其时充满暗箱操作的美国大选刚落幕,全世界都在瞩目美国2020大选风波,马克龙这番全面的外交政策宣言,几乎没被注意到。

此后几年,马克龙多次谈到欧洲战略自主,外界当他是嘴炮没太在意,只有2023年马克龙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后,在返航专机上接受美媒Politico访问时表示,法国必须加强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要卷入台海纷争,并敦促欧洲人不要自认是美国的“追随者”。这次将欧美惹毛了,一顿声讨胖揍,迫使马克龙暂时收敛,几个月后故态复萌。这次习近平访华期间,马克龙不仅高规格接待,还特别安排到自己的外婆家比利牛斯省巴涅尔德比戈尔访问,以示亲密——这与当年小布什在自家庄园接待朱镕基与江泽民一个套路。

经济来往的升温,仅从法国对华投资短期内猛涨就可说明问题: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法国对华直接投资达13.4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77%;今年前两个月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高达585.8%。从飞机、卫星、核电站到葡萄酒、奶酪、化妆品,中法合作既有“高精尖”,也有衣食住行,例如法国肉制品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机制,将推动更多高品质的法国肉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欧盟仍将中国定为制度性对手

2023年10月以前,导致美国与世界多数国家分裂的以巴战争还未爆发,西方国家对俄乌战争还抱有必胜意愿,象马克龙那样将中国称为“战略和全球伙伴”而非对手会遭到严厉批评。但2023年4月公布的一项广泛的欧盟成员国民意调查显示,欧洲人倾向于同意马克龙等人的观点。

为了解欧盟成员国人民怎样看待欧中关系,2023年4月马克龙访华发言之后,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对11个欧盟成员国的6000多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北京正在向莫斯科靠拢,尽管乌克兰发生了战争,但大多数欧洲人仍将中国主要视为“一个必要的合作伙伴”。更值得注意的是:民意调查显示,如果两个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升级,所有11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支持美国对抗中国,而是希望保持中立。与此同时,俄罗斯越来越被视为敌手或对手,约64%的受访者持这一观点,而在2021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这一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欧盟成员国从法、德到希腊、匈牙利,都分别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比如双边互访、扩大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等。尤其是匈牙利与中国交流密切,现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主要目的地,近日习近平访匈,将两国关系升格为“新时代全方位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法德两国虽然是欧洲大国,有很大的话事权,但欧盟内部的权力结构却使两国的外交政策不能成为欧盟的外交政策。

欧盟外交层面上,自2019年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触发中欧多方面政治冲突。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的不满则通过冯德莱恩代表的欧盟“唱红脸”与中国交涉,比如俄乌战争中的中国站边俄罗斯、台湾问题,以及针对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欧洲对华“去风险”范围实际上超越了经贸领域,欧盟领导人冯德莱恩等除呼吁欧洲企业在关键原材料和投资市场等方面降低对华“依赖”,从法律角度推动欧盟制订“供应链法(草案)”“反胁迫工具法”等之外,欧盟和部分成员国还在高科技和高等教育合作及人员交流方面对华施限。因此,“去风险”政策不仅已嵌入中欧经贸领域,更延伸到了非经贸领域。

鉴于上述复杂的内部因素,对于德法两国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习近平最近访问欧洲三国,欧洲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利用欧盟内部的分歧,但远未达到让欧盟国家疏远美国的程度,美国仍然被认定为欧盟最可靠的盟友。不过,中国方大概也没幼稚到认为自己可以取代美国,目的只是争取中欧关系的宽松化。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应该算是达成了。

作者:何清涟,中国经济学者,现居美国。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3 May 2024 11:59am
By Qinglian He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