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从香港到澳洲, 从吴永昌到John Wood

半个世纪之前,当现年75岁的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吴永昌选择来到悉尼生活时,当时华人面孔还很少见,就更别提中文名字了。于是在澳居住的五十年里,吴永昌被称为John Wood。

1.jpg

最右边的是年轻时的吴永昌。 Source: Supplied

今天的悉尼,无论是在伊士活(Eastwood)、宝活(Burwood)还是好市围(Hurstville),使用着“原汁原味”中文名的华人就跟那些路旁的华人杂货店、面馆和中药店一样,随处可见。

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当现年75岁的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吴永昌选择来到悉尼生活时,当时华人面孔还很少见,就更别提中文名字了。

于是在澳居住的五十年里,吴永昌被称为John Wood。

从香港到澳大利亚 从吴永昌到John Wood

1973年,悉尼歌剧院的落成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澳大利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专程前来剪彩。

那天,25岁的吴永昌正巧也在香港从电视上见证了歌剧院的落成。被广阔的悉尼海港震撼后,吴永昌当下决定,自己要来澳大利亚。

“我是1973年12月18号来到澳洲的。当时香港到澳洲没有直飞航班,我在印度尼西亚的机场转机顺便买了瓶酒,买完那瓶酒后,我的兜里面还有18块3毛钱。”

“我是拿着旅游签来到这儿的,之后就呆着不走了,”吴先生回忆道。

1948年,吴永昌出生在上海常熟区(现已撤销),他的父亲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吴永昌带到了香港。

尽管在上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中期,香港的经济以惊人速度增长着,但吴永昌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

“我在香港是售货员,最低级的人。因为我的受教育程度低,我才读到7年级,就因为没有钱交学费,被学校赶走。”

在吴先生来到澳大利亚后,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取消了白澳政策。三年后,弗雷泽政府又对签证逾期滞留者和其他非正常入境者进行了“大赦”,因此吴永昌也在1976年拿到了在澳居住的永居身份。
2.jpg
今年是吴先生在澳生活的第50年。 Source: Supplied
吴先生告诉SBS中文,几十年前,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区很小。

“中国人都住在沙利山(Surry Hills) 。你基本上都认得他们,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开车离开悉尼,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了,” 他说。

在当时的环境下,吴永昌在申请驾照时,把自己姓氏——Woo(吴)手写填了上去。

面对这个不熟悉的姓氏,工作人员以为吴永昌犯了“笔误”,便好心上去,大笔一挥地在末尾加上了“d”。

“那时候开银行户口,也是看驾驶执照,所以一来二去,大家都以为我是Wood了,” 吴先生解释道。

服务生这个工作在澳伴随了吴永昌很长时间。吴先生说,他刚来澳大利亚时英文很差,所以每当被酒吧客人问到名字时,总以“阿昌”糊弄过去。

而在粤语中,“Cheong”的发音跟“John”很相似,自此酒吧客人便以“John”称呼他。

现在John Wood这个名字也已经陪伴吴永昌走过了几十载春秋。
3.jpg
吴先生抱着孙女。 Source: Supplied
虽然一开始不算自愿改名,但对于新名字,吴永昌却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我自己感觉没什么不同,反而让人家好叫一点,”他说。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移民研究学者郭美芬博士(Dr Mei-fen Kuo)认为,“澳洲社会在当时还是有一个制度上的歧视,所以帮他填文件的人会认为‘Woo‘不会是一个姓氏。”

不仅如此,早期的澳大利亚白人移民官员,还会因为欠缺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把不少华人移民的姓氏和名字颠倒,让不少华人以名为姓,”郭美芬博士说。

时过境迁,在如今的澳大利亚社会,华人保留明显少数族裔特征的名字或姓氏,早已是稀松平常,尽管许多源自拼音的姓名在英文母语者读来颇为拗口。

郭美芬博士表示:“现在我在大学上课,发现我的学生不管是不是华人背景,都会保留自己原来的名字。”

姓氏与文化 挣扎与自信

今年42岁的Malcolm John Wood是吴先生的儿子,他对SBS中文表示,自己的姓氏与华人血统确实曾让他困惑,因为华人一般不会姓"Wood”。

"我发现了我的名字其实与我的样貌并不相衬。”
4.jpg
吴先生一家,最右边的是Malcolm John Wood。 Source: Supplied
因为Malcolm的外公是中俄混血,外婆是乌克兰人,所以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的华人身份没什么特殊的。

"每个人都有一点不同。”

"我是华人。这就像颜色一样,蓝色和红色,它们彼此不同,但我对这种不同是没有情绪的,”Malcolm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Malcolm注意到,华人身份确实给自己带来了迷茫与挣扎。

"我变得有些敏感,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是华人这一事实。我开始觉得,天哪,我是不同的。人们确实会因为我是华人,而对我区别对待,特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

Malcolm告诉SBS,自己在上二、三年级时和比大自己两、三岁的学生发生了口角争执。直到现在,Malcolm还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他一边打我,一边说 fXXXing little Chinese prick,这句话其实很严重。”

在Malcolm的高中时代,他发现,有些人认为自己尽管不是华人,也可以开关于华人的玩笑。而且开玩笑的人认为Malcolm也该认为这些笑话很好笑。

"长大一些后,你认为也许作为华人,你应该接受这些事情。但再长大一些后,你明白了这些人其实是不尊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路上 澳大利亚还有很远要走?

值得庆幸的是,Malcolm认为现在的澳大利亚跟几十年前相比有了更积极的变化,变得更多元文化。

"种族主义真的很糟糕,尽管现在包容、多元文化和多样性这些很好的概念还在其初创阶段,但是它们现在正在蓬勃发展,它们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论坛上。"

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阿尔弗雷德·迪肯研究所(Alfred Deakin Institute)学者杨凡表示澳人确实越来越尊重多元文化,但是多元文化不该只被定义为食物、语言和宗教这些基础概念。

她说,真正的多元文化是“听取并接受少数群体的声音”,并给予每个人公平的就医和受教育机会,无论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也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

"如果你看澳大利亚的决策层,你会看到身居高位的的人大部分都是白人男性。

"我们需要让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的人代表参与决策过程。这些人应该成为公共机构的一部分,进入包括大学、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工作,来为多元文化族群发声。"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请在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2 December 2022 6:46pm
Updated 2 December 2022 7:09pm
By Yimin Qia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