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观点】亚太国家在“鹰”与“龙”之间的彷徨

美国高官布林肯等相继访华,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全世界都表示怀疑,就连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都批评拜登急于重启中美对话可能误判且危险。

China US Blinken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周日(18日)上午達北京訪問兩天。 Credit: Leah Millis/AP

自6月中旬开始,美国高官布林肯等相继访华,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全世界都表示怀疑,就连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都批评拜登急于重启中美对话可能误判且危险。但对拜登政府来说,俄乌战争成为败笔,现在急需外交成就来拉抬2024年选情,亚太战略决不能再失败,美中关系是关键。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IISS Shangri-La Dialogue)上,在“鹰”与“龙”之间两难的亚太国家对美中两国的表态,让华府政治圈感到焦虑。

李显龙:我们主动要求不被迫选边站

美方在这次会议上的主要目的是让盟友们相信,美国打算认真执行旨在抗衡中国的印太地区新战略,与此同时,美国官员也急于表明,他们正试图稳定美中军事关系,增进与北京方面的交流,防止出现将盟友及合作伙伴卷入其中的争端。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在峰会开幕时的讲话其实代表了亚洲各国的真实想法,他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对于美中双方来说都将是严重的错误。他代表关注这场较量的各国发出了一个信息:不要让我们选边站队,包括与美国关系密切的菲律宾和新加坡在内,东南亚各国都担心当今世界会分裂为若干敌对集团。他说,“我们想和两边都做朋友。但是要主动避免选边站,实际上是主动要求不被迫选边站。”

不肯选边:缘于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

习近平的“东升西降”一直饱受嘲笑。是否真出现了东升西降?我几年前就说过,所谓“升降”是相对而言,中国国势其实也在下降,但与美国2020以来的下降相比,速度要慢得多。再加上俄乌战争的现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集几十国之力,除了舆论战完胜、政治战由初期大胜转至目前小胜,军事上至今还陷入僵持状态,美国失去主导世界的霸主地位、世界从单极变多极已经不可避免。这在西方之外的世界,是个公开讨论的话题,但在西方国家之间还是个禁忌。

香格里拉会议期间,澳大利亚总理(Anthony Albanese)打破了这一禁忌。他在开幕主旨演讲中,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表达了担忧,并强调了积极的贸易合作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在当今全球化和合作的时代,国家之间应加强相互合作,而不是采取盲目制裁和挑拨关系的行为。特别是在印太地区,澳大利亚总理支持建立积极的对话渠道,以避免冲突的爆发。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对其他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阿尔巴尼斯还说:“在当前的战略环境下,这一点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我们有时会听到我们的地区被描述为一个潜在的冲突‘舞台’。仿佛这只是一个背景,一个地点,一个他人的野心的舞台。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这样的描述不仅否定了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的选择权和追求的目标,也否定了全球经济的引擎室。它还把这个地区的未来说成是某种程度上的定局。我们在过去已经看到了这种思维的缺陷。冷战后的良性假设是,全球化、自由贸易和新技术的传播将创造一个更开放、更稳定的世界。一些人谈到了‘历史的终结’,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开始,一个单极时代。这背后有一缕自满的情绪。”

美国拒绝承认世界由单极变多极,要与中国开展世界领导力之间的竞争,维持美国世界超级霸权地位,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这番说话,美方听了之后自然不高兴。但因为亚太多国都持如此态度,美方当然只能表示并不要求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香格里拉对话2023算是无果而终。

奈斯比:“碰运气的威慑”再也不灵

印太战略的提出是在俄乌战争发生前若干年,但它深受这场战争的影响,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美国,无论是美国曾引以为傲的“软实力”还是世界视为神一般存在军事实力。美国智库数量之多世界第一, 对此当然会有反思。

今年5月,“软实力”一词的发明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奈(JOSEPH S. NYE, JR.)发表了一篇《威慑的困境》(Dilemmas of Deterrence),其中从美国对俄罗斯的威慑失败,一直谈到美国对华的“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认为这种战略模糊政策其实就是“双重威慑”(double deterrence),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中国对台湾岛使用武力,也是为了阻止台湾在法律上宣布独立,目前这一战略正受到削弱。

在这篇文章中,奈斯比特别提到“给对方留下机会的威慑”(the threat that leaves something to chance)这一美国著名的威慑理论。我在这里必须解释这一理论。该理论由已故核威慑理论的主要理论家之一、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托马斯·C·谢林 (Thomas C. Schelling) 提出。在《武器与影响力》Arms and Influence一书中,谢林使用登山模型来解释“留有机会的威胁”,大意是:在冰山裂缝边缘,一个登山者被绳子绑在另一个登山者身上,两人都站在裂缝的边缘,正在激烈争论,试图让对方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试图让对方不要做他想做的事情。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位登山者强烈反对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怎样才能让你的伙伴/对手屈服于你的意志?这一威慑理论的实践样本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如同两位捆在一起的登山者,最后是美国让苏联屈服于自己的意志。当时白宫决策的参与者事后回忆,知道这是一次碰运气的威慑。

奈斯比认为,俄乌战争表示这种碰运气的威慑已经失效,因此,随着威慑困境的不断演变和增加,研究战略的局限性对于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重要。

美国的印太战略的支点其实建立在台湾安全之上,无论是新近建立的美日韩联盟,还是几年前建立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前提都是一旦中国对台湾发动武力攻击,这些国家为保护亚太地区安全将如何联合应变。但目前的形势是:2024年台美国与台湾两场大选的结果,将分别决定世界文明演进的方向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只要是民主党政府当家,向世界全力推广LGBTQI+文化与CRT(批判性种族理论)将成为美国左派重塑人类文明的方向。明年1月台湾大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亚太战备的存续与否。简言之,只有3000万人口的台湾,被历史将它推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从地理上看,它是美国亚太战略的立足基点;从政治上看,新的台湾政府对中美两国的态度决定了美国扼制中国的亚太战略是否存续,如果是民进党胜出,美国亚太战略的支点将继续存在;如果是另外两位候选人(国民党或者柯文哲)胜出,中国将兵不血刃推进和平统一。

目前,台湾政治正陷入Me Too泥潭之中,角逐总统大位的三方民调几乎不相上下;北约宣称的俄乌战争必将胜利还只是一种被世界怀疑的预期,拜登政府的各种国内政策都不成功,能否继续执政连本党都要打上问号,这种情况下,亚太国家在“鹰”与“龙”之间彷徨,几乎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考量。

澳总理:《和平不是礼物从来都非既定,须被建立、追求、捍卫和维护》,中译文: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06/06/2023(
作者:何清涟,中国经济学者,现居美国。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9 June 2023 3:31pm
By SBS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