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全澳第一间乃至全球第一间奶吧在悉尼市中心的马丁广场(Martin Place)开业。这里成为民众认识朋友、聊天闲谈、坐在吧台喝奶昔的时髦地方,甚至提供奶昔“外卖”——开张首日就吸引了5000名顾客,每周客流量达到2.7万人。
如今,奶吧设于澳大利亚较为偏远的住宅社区之中,是左邻右里闲时去买报纸、咖啡、零食的杂货铺——是这个国家最平凡、被有的店主称为是最接地气、“没赚多少钱”的小生意之一。
大相径庭的商业模式背后,奶吧有着怎样的百年沧海桑田?
希腊移民的创意
希腊移民约阿希姆·塔夫拉里季斯(Joachim Tavlarides)被称为“奶吧之父”,他的英文名是米克·亚当斯(Mick Adams)。
他来澳前曾在美国生活,将美国特色的饮品店soda bar和希腊的牛奶店结合,在澳大利亚独创出“奶吧”饮品店。
其成功引发希腊移民纷纷仿效,使奶吧很快遍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历史学家莱昂纳德·雅尼斯泽夫斯基(Leonard Janiszewski)在接受SBS Food采访时表示:“奶吧的诞生是受到移民的影响。希腊移民带着来自地球上两个不同地方的创意来到澳大利亚。”
他说,奶吧生意备受移民青睐,主要是因为“不需要太多英语,而且可以养活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奶吧的希腊店主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
奶吧是为希腊移民的后代带来新生活的商业根基。很多孩子接受了教育,长大后转去其他专业工作。
绰号“懒妈”的于立云(Louise Yu)在墨尔本东北区经营一间奶吧。2007年,她跟随电焊工丈夫从山东移民澳大利亚,2014年起接手生意,一边经营奶吧,一边带大3个孩子。
“因为(我的)英语没有很好,所以做奶吧比较容易上手,做起来除了花时间,其他也还好……奶吧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会英文的,可以(和顾客)练习,练到起码别人跟你说的时候你不会往后退。”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快餐店越来越多,奶吧行业为加强竞争力,逐渐开始业务多元化,增加售卖糖果、香烟、报纸、面包等,成为类似如今杂货店的模式。
于立云的奶吧也是如此。
她说:“(顾客)每个年龄段都有,基本上买的东西都是店面上看到的:薯片、雪糕,澳大利亚人很喜欢的,不管冬天夏天,还有糖果和饮品、牛奶。奶吧嘛,肯定要卖牛奶的。”
她说,奶吧在澳大利亚是一个成熟的行业,不需要自己招揽客人。
“客人都是固定的,因为是在一个生活区里面的。”
于立云一家五口。有时她的孩子也会到店里帮忙。 Source: Supplied
其前执行董事多梅尼克·格雷科(Domenic Greco)表示,80年代末,当局放开所有商铺在周日营业,令奶吧生意遭受致命打击。
“我们的会员人数在两年内减少了75%,”他说,维州的奶吧数量在80年代有约6000间,到2014年只剩约1500间。
他向SBS中文表示:“政府的政策偏向较大的零售商,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这种街角商店的衰落。这令我们(机构)在运营103年后难以继续生存。”
他所说的“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的成本低,令商品价格低廉;奶吧售卖的电话卡和交通卡逐渐乏人问津;香烟因烟草税而加价;一些地方政府向奶吧在行人道摆放的招牌征收费用。
于立云坦言生意“越来越难做”。
她说:“政府现在推广瓶子回收,我们又有些起色,周围(邻居)以前没有来过奶吧的,因为这个回收瓶子......会进来看一看买个糖,买个饮料。”
经营两年后,她开始售卖一些华人的产品,如调料、干货、茶包等,还和附近的华人居民组织“团购”、搞活动。
她坦言接手的时候已知道奶吧是夕阳产业:“因为朋友介绍,说做这个也蛮好的,不比别的工作赚钱少......就先做着吧,最起码赚的钱还是够生活的。”
做了才发现,没赚多少钱,只是(太忙)没有机会出去消费而已。
如今,很多奶吧都已转型做咖啡店或快餐店。比如墨尔本东南区的Jerry’s Milk Bar,因被列为文化遗产而不能更名,但已转作餐厅——作为致敬,餐厅有售奶昔饮品。
目前全澳的奶吧数量已不可考。最大的相关行业机构澳大利亚便利店协会(AACS),对SBS中文就奶吧和独立便利店的问询,回应“没有该领域的数据”。
小企业和家庭企业监察专员(ASBFEO)上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包括奶吧和独立便利店在内的小企业占到澳大利亚所有公司数量的97.3%,其中近九成是自雇或雇员不足4人的小生意。
保险公司CGU一份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小企业,即62万名企业主,是第一或第二代移民,其中八成在来澳之前不曾拥有过自己的生意。
中国移民的投资
奶吧在零售业式微,却成了中国移民的投资对象之一。在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关于奶吧转售的中文资讯,还有网民传授接手奶吧时如何挑选赚钱地段的经验。
澳大利亚注册移民代理郑乔(Jake Zheng)认为,奶吧成为热门投资生意,一方面是移民有从众心理,“人生地不熟,(接手)奶吧简单不用太多思考”,另一方面它确实容易经营。
澳大利亚注册移民代理、TopSelect负责人郑乔。 Credit: Jake Zheng
不同州对个人资产、投资额、公司营业额都有不同的条件,如塔州要求投资至少20万澳元,维州则要求年营业额达到175万澳元或符合其他条件。
在持有188签证两年后,继续经营生意达到一定条件,可申请相应的888类别永久居留签证。同样地,不同州有不同条件,如新州规定,若是收购企业,需要实现年营业额增长10%或企业资产增长25%。
郑乔说:“从2012年商业创新及投资(签证)开始,到2015年188签证的火热,很多人会选择这种能够直接收购的生意,奶吧这种小店面比较便宜,而且一两个人就可以经营——确实吸引了很多来澳做188的移民。”
大家都在做,一个人经验分享,其他人听到觉得这个生意可做,并且能够拿到身份,那就也去做,目的并非真的喜欢这个生意。
然而,当局早前公布,188签证从2024年7月起不再接受新申请。这条移民“捷径”将在开通12年后被废除。
郑乔向SBS中文解释,对于投资移民,联邦和州政府期望它能促进经济和就业,但“像奶吧这种类型的企业不符合政府想要发展的方向”,因此成为移民策略中的“开刀”的对象。
当被问及188签证废除是否会成为压到奶吧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时,他认为,二者没有太多关联。
“这完全是由于奶吧行业的生命周期到了一个时间点,不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了,所以被市场淘汰。”
奶吧的澳式人情味
不过,于立云表示,经营奶吧不是为了移民,而是纯粹的投资。
“我身边很多朋友做奶吧主要是做移民的,像我们这种不是为了做移民的很少。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得久吧。”
“这个生意毕竟还是帮人的,也没有说要赚多少钱。(如果)英文好、有更多能力,还是去做别的事情吧。”
正因没有营业额的压力,她作为店主“比较懒”,价格也是“随便定”、“一直没有动”。
她说:“我们干了多少年了,可乐从一开始的2元(一罐),到现在还是2元,根本没有涨。”
比起赚钱,她更珍视邻里之间的情谊,比如开店初时,“很多客人过来说‘不用担心,你是新店主我们会支持你的’,听到以后觉得很暖心。”
百分之八十的顾客每周都要见面,百分之二十可能是天天见的。
“有一次,一个熟客来的时候,我正好有一个挺陌生的客人,我就表现得有点紧张。他就留下来一直等到那个客人走,然后问我是不是觉得这个客人有问题。我说是的,他从来没来过。他说他看出来了。”
“我觉得这就是澳大利亚人一种热心的方式。”
于立云和她经营了10年的奶吧。 Credit: SBS Chinese/Shan Kou
“很多不算是顾客了,已经成为朋友了,有时候过来说说话、聊聊天就很开心。”
“我也很感动,觉得好像我也作出了一点贡献。”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