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4日,星期六下午,美国许多电视观众都在关注着电视台的一次现场报道。这场报道不是关于总统选举,也不是国会讨论,而是击落中国的超大型气球。从这一天中午开始,FOX NewsCNN等多家电视台在美国东南部的南卡罗莱纳州默特尔海滩市(Myrtle Beach)的海边,架起摄像机、对准空中,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这次现场报道延续了近三个小时,当中国的超大型气球横穿美洲大陆、从这里飘往大西洋的时候,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已升空等待,直到这个气球飘到海上以后,将其击落了。
从军事上讲,这个气球并非进攻型武器,把它击落,谈不上是什么胜利。但这个气球的挑衅行动,意味着中美关系的负向转变,因此,它是一个影响到今后美中关系的重要事件。若干年后,历史学家们或许会称这个事件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中国气球(surveillance balloon)事件”。
一、中国的巨大气球令美国民众震惊
2月1日,一个庞大的气球出现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的比林斯市上空,飞行高度大约是6万英尺(约2万米)。与通常民用的小型探空气象观测气球完全不同,这个气球是个在高空闪闪发亮的庞然大物。由于这个气球下方悬挂着巨大的设备吊篮,所以气球必须足够大,才能保持其空中高度。很显然,这个超大型气球是特制的,其横截面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下方的悬挂吊篮则相当于两、三辆校车的体积(12-18英尺宽)。
这个气球携带有太阳能光电板,并有螺旋桨推进装置,说明它不是完全的被动空飘物,而是具有某种程度的空中方向调整能力,因此可以算是“机动型气球”。其制动装置的能源可能不仅来自悬挂吊篮里的电池,也依靠太阳能光电板不断补充电力。这个气球可以使用自身的制动装置,适度调节自己的飞行方向和飞行轨道。
这个气球在美国西北部被民众发现后,美国官方认定,它是中国释放的“间谍气球(surveillance balloon)”。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部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的一个“无人飞艇”;但同时强调,它只是用于气象研究的民用装置。然而,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并不需要发布美国各州的气象预报,那中国为什么需要深入美国内地,代替美国的气象部门做当地的所谓“气象研究”?中国官方的解释显然十分牵强。
众所周知,对外国的高空气候测量向来有军用目的,比如,为了掌握高空风速、风向,以便为远程核导弹的制导提供天候数据等等;当然,这个气球的悬挂设备还可能实施地面观察和侦照,并搜集美国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讯号。因此,这个显然携带着非气象观测设备的巨大气球,实际上就是一个间谍工具。这个气球飞经的蒙大拿州有美国应对中国和俄国核攻击的3个核导弹发射井之一,而这次气球的闯入,不排除刺探美国国防机密的意图。
美国国防和军事官员表示,这个气球于1月28日进入阿留申群岛以北的美国防空区,随后进入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领空;1月30日它进一步进入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领空;2月1日这个气球在美国西北的爱达荷州北部领空再度进入美国领空,由此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从美国东南沿海离开北美大陆。
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外国的大型“间谍气球”如此入侵,而且横穿美国,沿途可能获得大量情报。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震惊,上亿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了这件事。
阅读更多
美国打下中国的疑似间谍气球
二、击落“间谍气球”的决策
白宫获悉这个“间谍气球”正在美国上空活动时,一开始并没打算击落它,因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已经宣布,即将访问中国。白宫似乎不希望这个“间谍气球”事件破坏了美中之间的外交气氛。因此,布林肯2月3日与中共的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通话,讨论了这个“间谍气球”问题,希望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然而,与王毅通话之后,布林肯宣布,鉴于“间谍气球”事件,他决定推迟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很显然,王毅在通话中的态度和表达,并未让布林肯感受到真正的诚意或歉意。就这样,美中关系被这个“间谍气球”事件破坏了,以致于双方计划中的官方访问无法在正常的气氛中进行,布林肯已经没有必要去北京协商双边关系的维持或改善了。
随即,白宫决定,击落这个公然入侵美国领空的中国“间谍气球”。国际航空法规定的各国领空不包括外层空间,国际航空联合会以100公里高度作为地球大气层与外层空间的分界,称之为“卡门线”;也就是说,100公里高度之内的空间属于各国领空的范畴。美国空军和美国太空总署对于外太空的定义则是为海拔80公里(50英里)以外,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间谍气球”的飞行高度只有20公里,因此是在美国领空范围内。
无论是按照美国或国际航空联合会的外太空标准,中国的这个“间谍气球”并非在外太空活动,因此不受国际航空法对外太空飞行物的保护。所以,美国有权对入侵领空的外国间谍飞行物加以处置;而中国政府对它的“间谍气球”被击落表达不满,是毫无道理的。
至于美国究竟要在哪个位置击落这个“间谍气球”,要由军方和美国的反间谍机构联邦调查局来决定。美国官方对民间的解说是,如果这个“间谍气球”下面的巨大吊篮坠毁地面,可能造成对人员和私人财产的损害。这当然是一种合理的考量,但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可能考虑的。击落这个“间谍气球”,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取得尽可能多的间谍设备,掌握证据。若设备吊篮从2万米高空坠落到硬土地面上,会摔得稀烂;而它如果落在浅水海域,这些设备就可能保持部分的完整性。对美国的反间谍机构来说,若在近海击落这个“间谍气球”,其情报价值就大为增加了。
2月5日美国的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司令和美军北方司令部司令格伦·范赫克(Glen D. VanHerck)表示,在美国的领空和领海内将此“间谍气球”击落,既可保护民众的安全,也让美国有最大的能力找到气球携带的装置。
三、“间谍气球”:北京的疏失还是故意?
中国政府当然懂得国际航空法的规定,也自始至终通过卫星通讯在接收这个“间谍气球”发送的各种电子信号,它很清楚地知道,这个“间谍气球”公然侵犯了美国的领空。而这种恶意的做法,毫无疑问将破坏中美关系。
中国政府唯一的辩解是,这个气球没有间谍功能,只是民用的。当然了,这个辩解是否有效,主动权在美国手里;美国击落这个“间谍气球”后,可能拿到气球吊篮里的设备,自然一切就都水落石出了。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应该估计到“间谍气球”被击落的可能性;换言之,这个气球究竟真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最后可能无法隐瞒。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仍然决定对美国放送这个“间谍气球”。
从这个气球的飞行轨迹和飞行时间来推断,它从中国放飞后,自中国的东北地区进入俄国领空;再由西向东,穿越俄国的勘察加半岛,进入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海上空,1月27日至1月28日到达白令海南端的阿留申群岛;此后,该气球飞了两天,于1月30日进入加拿大领空。
根据这段轨迹和距离来估计气球的放飞时间,它应该是1月28日之前的十天内离开中国领空的;换言之,这个气球大约是在1月18日左右飞入俄国领空的。这个时间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此可以判断北京放飞这个气球的动机。
1月17日,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2月5日来华,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会晤,发言人能否介绍有关情况?汪文斌表示,中方欢迎布林肯国务卿访华,中美双方正就有关具体安排保持沟通。
汪文斌的回答证实了两点:其一,中国政府正在与美国政府安排布林肯的访华计划;其二,中国外交部似乎不知道,针对布林肯的这次访华计划,中国政府高层可能准备以两手应对,一方面通过外交系统安排访问,另一方面则设法破坏会谈的气氛,借此对美国施压。看来,这个气球的飞行,就是中国政府的第二手做法;它入侵美国,显然不是疏忽,而是有着明确的挑衅目的之故意行为。
四、击落中国的“间谍气球”
2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12点左右,从美国马里兰州兰利空军基地起飞的两架F-22战斗机飞到了美国东南部南卡罗莱纳州的默特尔海滩(Myrtle Beach)上空,在空中守候将从南卡州府夏洛特(charlotte)上空漂移过来的中国“间谍气球”。这个气球上午10点半经过夏洛特,两个小时后即抵达默特尔海滩市的海岸上空。为了使战斗机能在空中滞留足够长的时间,美国空军还出动了空中加油机,随时为战斗机补充燃料。
下午2点36分,当气球到达默特尔海岸外6海里的位置时,美军空军的一架战斗机向这个巨大的气球发射了1枚AIM-9X空对空导弹。从实况报道的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这个气球在空中突然破裂了,其吊篮迅速向海面坠落,而破碎的气球本身则象一块超大的塑料布,在空中翻滚着,缓慢地朝海面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击中气球的导弹战斗部似乎并没爆炸,而只是击穿了气球;从电视实况转播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气球破碎的一刹那间,空中没有任何导弹爆炸的火光和烟团。看来,这枚导弹可能是空包弹,即特地未安装内有炸药的战斗部。很可能,这样做可以避免导弹的爆炸损毁吊篮里的间谍设备。
由于气球的坠落位置在美国领海内,当地海域的水深是47英尺,美军和联邦调查局的反情报人员可以从容方便地打捞。美国海军除了安排直升机在现场上空巡逻之外,还在打捞水域安排了1艘导弹驱逐舰、1艘导弹巡洋舰和1艘两栖船坞登陆舰,以戒护现场;美军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舰和其他船只也在现场协助打捞。假如中国派遣潜艇到此处,美国的军舰可以随时发现并驱离。
据美国军方透露,海军打捞船到达现场后,会使用无人驾驶的船只,下潜到海底,将所携带的设备抬到水面舰船上;同时,资深的海军潜水员也在军舰上待命。一旦中国的间谍设备被打捞上来,将把这些设备及其碎片送到弗吉尼亚州匡提科(Quantico)的联邦调查局实验室,由相关专家加以分析。
五、《拜登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拜登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是“中国间谍气球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国会山》网站2月4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之标题。此文把这次“间谍气球”事件和苏联首次发射人造卫星事件联系起来,认为美国需要进一步警惕中国的意图,作者是美国智库“安全政策中心”的中国政策主任布拉德利·塞耶 (Bradley A. Thayer)。
“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词,是美苏冷战史上用来描述非常严重局面的专用说法。单词Sputnik是俄文Cпутник(卫星)一词的英文拼写。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Cпутник 1号,这意味着它的洲际导弹投射能力超过了美国,对美国的国防造成了极大的危险,几乎让美国决策圈“惊出了一身冷汗”。
随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立即投入了大量资源,抓紧研发太空技术,数年后赶上并超过了苏联,重新形成了战略威慑的新均衡状态。此后,苏联再也没能改变战略威慑方面的落后态势。美苏冷战后期,美国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有效地拦截苏联对美国全境的远程核攻击;而苏联只能保证莫斯科地区免受核攻击,但在全国其他地方则没有拦截洲际导弹的有效手段。
这次中国的“间谍气球”从美国的西北到东南,堂而皇之地横穿了美国国土。如果是从对地面侦照的角度看,中国的“间谍气球”所获得之情报,比其间谍卫星能够得到的,并不会多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公然入侵行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明显的挑衅和威胁行动。
《拜登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一文的作者认为:“这艘高空船只……可能是一场政治战争的尝试。首先,它提醒美国人,他们的祖国很容易受到攻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射了数千个装有燃烧炸药的气球,目的是杀死美国人并破坏美国的设施……记住这段历史,我们可能会理解,中国的基本信息是,美国领空可以被渗透,我们很容易受到攻击”。
他还提到:“当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于1957年绕美国上空运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因允许美国在技术发展方面落后于苏联而受到谴责。中国似乎已经为拜登政府提供了自己的‘人造卫星时刻’……既然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信息,就抓住机会让美国人了解中国构成的威胁……这种侦察气球有助于唤醒和动员美国人注意北京的威胁”。
“中国间谍气球事件”对中美关系以及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很可能会构成重要冲击。当拜登政府试图与中国当局改善关系的时候,北京用放送超大型“间谍气球”这样的挑衅和威胁行动来回应,其中的含义意味深长。
作者:程晓农,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旅美学者。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