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经济走势:中产争当守财奴

最近,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中产争当守财奴”。这个现象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CHINA ECONOMY MARKET GDP

CHINA ECONOMY MARKET Source: EPA / MARK R. CRISTINO/EPA

今年世界经济处于震荡之中,不少国家都看好中国经济的走势。但是,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与大部分国家的的基本态势有重大区别,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各国央行不断提升利率;而中国经济则呈现明显的不景气,因此物价低稳,银行不断下调利率,中国政府正试图努力拉升经济景气。那么,究竟该怎样来判断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最近,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中产争当守财奴”。这个现象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本文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国际媒体都没分析报道过的经济现象。 

一、真正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社会群体:中产阶层

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可以看三个社会群体对未来的信心。

第一个群体是低收入阶层,这涉及到数亿劳动力,包括农民工。如果这个群体看到就业机会多、工资不断上涨,他们对经济的走势就会比较乐观。4月26日我在本台发表的文章《经济“春”不归,失业逼人愁》,从社会层面分析了中国正在高企的失业潮,那就是主要发生在低收入阶层当中的。显然,这个阶层正在感受着初夏时节的经济寒意。

第二个群体是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富人,如果中国的富人不断向海外转移资产,并在发达国家大量置产,那证明他们的财源滚滚而来,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会令他们信心满满。然而,近几年中国的富人变低调了,少数巨富被当局看管在国内,他们的公司遭到打压,中国富人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

第三个群体就是中产阶层。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最大的不是低收入阶层,也不是人数有限的富人,而是占中国人口三成的四亿中产阶层。因为中产阶层手中有相当数额的金融资产和不动产,而且人数庞大。当他们敢于借钱买房的时候,房地产业就成了中国经济的支柱,而中产阶层自己的财产也不断翻番;如果中产阶层大多数都不敢借钱,那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和自家未来财务状况的“信心投票”,表明他们不再相信中国经济未来向好,而且,他们争当守财奴的这种行为,会把中国经济拉下来。

今年3月2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了一项法案,不再把中国归为发展中国家,同时要求美国国务院向国际经济组织施加影响,不让中国得到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比如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获得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这个法案其实与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评估有关,早在两年前中国政府就曾经宣称,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所以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高收入国家了。

中国人变有钱了,主要不是指低收入阶层,而是指中产阶层有钱了。中产阶层有钱的主要标志是,他们敢大笔借房贷,买下价格非常昂贵的公寓单元。敢于借债,说明中国的中产阶层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和还贷能力,以及房价不断走高和不动产持续增值,都信心满满。

但是,中产阶层大举借债,也同时会加重他们的家庭债务负担。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刘煜辉表示:“中国十四亿人,按照央行的统计,现在是七亿人负债,如果把小孩子和老龄人剔除的话,接近全民负债。中国整个家庭部门的负债率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这样的负债率意味着,中产阶层能否维持家庭财务的良性循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自己未来经济状况的评估。 

二、中产决策大调头 纷纷争当守财奴

最近,中国中产阶层的理财模式180度大转弯,纷纷争当守财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它将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势。因为,中产阶层的理财动态,决定了中国的银行系统能不能稳定。我先介绍两组相关的金融数据,一是居民存款,二是居民贷款。

2022年中国居民的存款就开始非正常地高速增长,当年新增居民存款十八万亿,比2021年的新增存款多八成,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因为疫情期间中国各地的经济都不好,工资在下降,收入减少,这种情况下居民存款却反常增加,说明很多原来用于房产和股票的个人投资,还有开店、开厂的资金,都回流银行了。而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又增加了十万亿,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数字,平均来算,等于是一亿户中产家庭今年一季度户均存款10万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六家最大的银行2022年新发放的住户贷款数额,比2021年少了八成。2023年4月,中国全部金融机构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当中的房贷统计数据显示,当月新发放的住户贷款,居然少于原有贷款户提前归还房贷的数额,结果使得全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住户房贷余额开始下降。

中产阶层之所以集体采取这种“降低债务、尽量存款”的家庭理财行动,并非是对某项政府经济政策的反应,因为中国政府并没采取可能导致这种反应的经济政策;相反,那是中产家庭的一种自发的集体行动,因为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预期彼此相同,都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会比较悲观。当几亿人同时用钱来“投票”,就相当于中产阶层集体在回答有关中国经济前景的一次“民意调查”。

人们都听说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通常这是指,政治上民意的逆转可能导致政治变局;其实,一个国家中产阶层理财方面的民意大转变,也会造成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巨大冲击。这种全社会范围的存款反常大增和房贷反常下降,可以说是一种“非组织型集体行动”(Unorganized Collective Action)。社会学对社会成员采取集体行动的各种研究主要是分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其实,社会成员的集体行动并不必然都是有组织的,也可能发生完全无人组织的集体行动。 

三、中产阶层的理财集体行动令银行战战兢兢

过去两年来,中国的中产阶层在理财方面就采取了“非组织型集体行动”,其具体的做法就是“降低债务、尽量存款”。这种行动的特点是,大部分人不约而同地作出了各自的相似决定,并采取了理财行动,并没有人来组织动员。但这样的非政治型集体行动,它的经济效果却是惊人的,因为,这样的集体行动将构成对银行系统的巨大冲击。

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层都想提前还清贷款呢?《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分析了这个现象,指出了中产阶层集体提前还款、大量存款的真相:“预期自身收入会降低的借款人,倾向于减少债务和利息支出”。那为什么中国的中产阶层都想尽量存款,原因是同样的,就是中产阶层预期未来家庭的收入来源可能明显减少或者中断,所以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至少存款要够全家几年的生活开销。

那么,他们的经济预期是否理性呢?从今年以来各地公务员的裁员减薪、企业的大量裁员降薪来看,中产阶层的集体忧患意识已经形成了。因此,大部分中产阶层都采取了同样的家庭理财决策,即“减少债务、尽量存款”。中产阶层降低债务的做法就是,能不借新债就不借,尤其是贷款买房,最好打消主意;而已经借了的房贷,能提前还款,就尽量多还。另一方面,中产阶层还在“尽量存款”,把所有的现金放到银行去吃存款利息,生意做不下去就不勉强做了,少买房、少炒股、少出国旅游、控制非必需型消费,有几套房子的能卖就卖。

在金融行业的家庭理财服务当中,这种“降低债务、尽量存款”的理财模式,被称为保守型策略,也可以比喻成“守财奴”策略。中产阶层之如此决策,是面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尽量自保的理性选择。但是,当中产阶层的大多数人都同时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对银行的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了。

客户多存钱、少借钱,从微观角度来看,似乎无可厚非,那为什么却会造成银行的困境?其中的道理在金融业的宏观层面。银行要为客户的存款支付利息,同时也必须把这些存款“消化”掉,通过放贷来收取利息;最简单的说法是,银行的净利息差(即贷款利息扣除存款利息)必须大于1.8%,这是银行生存的警戒线。否则,银行就不得不降薪、裁员、关闭部分门店;如果银行的财务状况长期处于这个警戒线以下,它就有倒闭破产的危险。 

四、中国的银行系统面临困境

当银行的贷款客户越来越少,原有的贷款客户都想尽快还清贷款、也不借新贷款,那就意味着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趋于萎缩;而此刻存款客户的存款又不断增加,银行必须为存款客户支付的利息开支却持续上涨。两头一挤,银行就要被“挤扁头”了。

那今天中国的银行系统之财务状况究竟如何?2022年底,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总体的净利息差是1.91%,已经接近生存警戒线了。而截至今年4月25日,已披露数据的29家上市银行中,八家银行的低于上述银行生存的警戒线,它们是交通银行、民生银行、重庆银行、青岛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其中最差的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48%。

在这样的银行业财务压力之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各家大型银行陆续发生了拒绝或阻挠存款客户提取现金,或临时性关闭ATM机的取款功能之类的事。这种现象表明,当银行过多地奉各级政府之命,把资金用于购买地方政府债券、以帮助地方政府度过财政难关的时候,借给地方政府的钱,便抽走了银行的银根,造成暂时的资金周转不灵。

另一方面,银行害怕贷款客户提前还贷、会减少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因此,不少银行对提前还款的客户设置了各种障碍,有的银行干脆就不准贷款客户提前还款。

各地银行除了为难客户以外,今年以来又开始裁人和减少门店;同时,为了压缩人事成本,避免亏损加剧,一些银行降低了员工的薪资。今年5月11日全国第九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门前,该行员工聚集在一起,宣称罢工,因为这家银行把员工的月薪从两万元降到了六千元;而这家上市银行发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19到2021年浦发银行的营业额与利润在连续下降,2022年更是大幅减少,结果2022该行的员工薪酬总额比2021年下降了14.8%,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度砍薪。

浦发银行的经营恶化并非个案,目前中国金融行业银行不断降薪,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银行业快撑不下去的前兆。

五、中国经济走势:不是“过山车” 而是“滑雪道”

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前者,那在短期的衰退之后,还可以期待经济的强劲反弹与回升;如果是后者,则衰退的前景就难以逆转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的起伏犹如坐“过山车”,而经济的持续衰退则象在“滑雪道”上前冲。那现在的中国经济,是坐着“过山车”,还是坐在“滑雪道”上呢?

观察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容易雾里看花,因为官方会夸大某些数据来维持政府形象。要从迷雾重重当中找哪几个点,就能看清楚中国经济?笔者以为,现在看中国经济,观察三个方面就可以了。其一,中产阶层敢不敢借债了?对此本文已经分析过了。其二,出口猛增,还是式微?过去几年当中,大批外企撤离中国,欧美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南美。今年4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6.5%,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退出美国这个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其三,房地产的价格趋势是涨是跌?中国的住宅数量早已供过于求,现在房价正在缓慢下跌,卖房的公司或者房主只有降价求售。房地产这根中国经济的支柱正在慢慢地崩塌,撑不住经济前景了。

中国经济现在如果是坐在“过山车”上,那落下去以后还是会重新升起来;而如果是坐在“滑雪道”上,一路滑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起点了。综合消费、投资和外贸这三个宏观经济学里分析经济景气的基本面,可以发现,现在中国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办法扭转经济下滑的长期趋势了。而中国的中产阶层开始“存钱还贷”,是他们保住家庭经济状况不致于陷入困境的唯一选择;他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估计,比官媒的经济宣传似乎更可靠。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共过去二十年的经济繁荣,主要是建立在畸形的土木工程景气之上,政府以房地产业作为经济龙头,最后就必然导致现在的结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一度繁荣,还靠外企的出口来带动,但如今在中国的外企日子越来越难过,外企的出口也在降低;许多外企被迫靠在中国内销来求生存,但中国的市场整体上比较萧条,今后外企在中国的路可能会越走越窄。

分析经济形势,如果能“一叶知秋”,就可以比较早地发现经济景气的动向。本文介绍的“中产争当守财奴”现象,便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重要信号。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作者:程晓农,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旅美学者。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8 May 2023 3:55pm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